编者按
为了纪念阜宁澳洋建厂十周年,清华-澳国立科技与创新管理硕士项目13期校友、阜宁澳洋总经理叶荣明,撰写“十年磨一剑”为公司庆生。
十 年 磨 一 剑
文/叶荣明
叶荣明
清华-澳国立科技与创新管理硕士项目13期校友、阜宁澳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时光如白驹过过隙,弹指间公司落户阜宁已经整整十年了……
10年,作为一个人来说,还正处在孩童岁月。然而,作为一个企业,10年,已经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霜雨打。俗话说“十年磨一剑”,经过风雨磨练的阜宁澳洋科技,如今已经成长为区域产业领军企业,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看着眼前这个生气勃勃,蒸蒸日上的企业,对亲身经历,组织指挥阜宁澳洋科技落户建设,曲折发展全过程的我来说,此时此刻心绪格外难平。往事历历在目,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阜宁澳洋科技成立十周年庆典暨三期项目启动仪式日前在阜宁高新区举行
1
理性的选择
十年前,澳洋科技自玛纳斯澳洋落户新疆之后,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2005年开始又在积极寻找新的创业之地。我作为考察组的成员之一,带领考察组,历时一年半,先后对全国6个省22个县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最后将目光锁定在了苏北灌溉总渠之畔,决定在阜宁县这片热土上新上15万吨粘胶纤维项目。2006年7月18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澳洋科技和阜宁县正式签约,揭开了投资阜宁,加快澳洋科技发展的序幕。
这是一次理性的选择。“专业园区,专门政策,专用航道,专项服务”,阜宁人用他们的诚心和热情打动了澳洋,坚定了我们在阜宁发展的信心;这是一次绿色的选择。苏北灌溉总渠的绿色长廊逶迤百余里,淮河入海水道气势恢宏,奔流到海,这里地广人稀,真是一块难得的发展宝地;这是一次激情四射,合作双赢的选择。作为全省经济的发达地区,阜宁人有着强烈的发展意识,这与张家港人勇于争先的精神不谋而合。天时,地利,人和,阜宁澳洋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创业发展的征程。
2
创业者从来都是与艰苦相伴的
签约之后,我们就马不停蹄的筹备项目建设工作。2006年8月成立了阜宁澳洋科技粘胶纤维一期工程指挥部,2006年10月工程队进厂并打下了第一根桩。建厂初期,那是个什么样的景况啊!指挥部工作条件简陋,借用弃用的县堤防管理所的房子,远离县城20多公里。而眼前的总渠一侧,是一片沟渠纵横的原野,杂草纵深,坑坑洼洼,区内还有一百多家待迁的农户。更要命的是在设备进场安装当儿,正赶上发水季节,暴雨成灾,河水猛涨,高出厂区一米多。当时我带领一帮人吃住在工地上,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打坝围堰保护厂区,保护设备免受水淹,真可谓是“吃三睡五干十六”,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保证了工地的正常施工。回想当年那可真是个只争朝夕,激动人心,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啊。我当时还即兴写下了小诗一首:“澳洋不怕建厂难,千辛万苦只等闲,大沙河里腾巨浪,抗洪战士走泥丸,化纤电厂齐头进,众人不怕烈日炎,花园工厂雏形现,投产之日尽开颜”。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张家港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体现,也是阜宁人不甘落后,奋发求强的精神体现。2007年10月12日一期工程从土建到产品下线,我们只用了11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业界同类项目建设的奇迹,催生出了“澳洋速度”。2007年11月28日,阜宁澳洋科技隆重举行5万吨粘胶纤维产品下线及澳洋科技挂牌上市庆典。
3
开拓者的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
一期工程建成不久,按照既定的计划,2008年2月,二期10万吨粘胶纤维生产线又破土动工。然而2008年下半年,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粘胶市场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产品销不动,一期5万吨生产线被迫停产,投入巨大的二期工程像一块巨石压在创业者的心头。
阜宁澳洋科技的发展遇到了难以预测的阻力,处在了艰难抉择的十字路口:数百员工是聚还是散?二期半拉子工程是上还是下?当时上上下下对此争议很大,意见很不统一。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彰显了决策者的智慧与胆魄。经过冷静的分析,我们决定,员工队伍不散,收入不降,停产期间组织员工学习培训。同时加大投入,加快二期工程的建设进度。二期工程于2009年8月投产运行,此时正赶上粘胶市场回升转暖,公司15万吨生产线开足马力,迎接市场的春天,尽显规模效应。2009年当年公司实现销售超10亿元,盈利超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22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自此阜宁澳洋科技以其规模优势,在行业中成为重要的一极,公司也成为了区域产业领军企业。
4
创业者注定要经受各种考验
正所谓“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市场风云波诡云谲,到了2011年,受国际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市场急转直下,进入了长期低迷不振的发展阶段。此次的危机来势凶猛,其危害程度大大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粘胶行业受到重挫,阜宁澳洋自然也不能幸免。当时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库存加大,销售不畅,公司连续十多个月亏损运营。停产,一千几百人的工人生活没有着落,企业难以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坚持生产,巨额亏损把公司领导压得喘不过起来。当时真可谓是乌云压城城欲摧!阜宁澳洋的路在哪里,企业向何处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上下一时确实弥漫着一股子消极悲观情绪。在这最困难的时候,集团总裁沈学如,总部领导,地方党和政府多次来企业会诊、鼓励企业振奋精神,积极寻求走出低谷的路径,打好翻身仗。路是人走出来的,宏图大业也是人开创的。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决心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踏出一条大道来。一方面我们积极做好稳定队伍工作,在保证工人收入不减的情况下,通过宣传教育,让干部职工坚定信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应对之策,我们转变不了市场,无力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转变观念,改造小环境,因势利导适应大环境。经过深思熟虑,2012年7月,我第一次在总部召开的三地高管会上提出在阜宁澳洋全面推进“四个一百”工程。这项工程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为抓手,以降本增效为目的,明确提出在生产、销售、供应,期间费用等几个方面,每生产一吨粘胶纤维降低成本一百元的目标,并将任务明确分解落实到了相关分厂、部门,并相应制定出了奖惩规定。
思路一变天地宽!四个一百工程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从7月份开始,公司就一举走出了连续十多个月亏损运行的阴影。走出亏损阴影的阜宁澳洋人,更坚定了发展的信心。
5
走创新发展之路
走创新发展之路,阜宁澳洋人找到了一条企业良性发展的新路径。“四个一百”工程趟开了阜宁澳洋人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公司连续推出了“登台阶”工程,“创新工程”、“再创新工程”,2016年我们又提出了“精细管理,创新增效”工程。
2013年下半年,抱着一颗寻求真知,回炉再炼的心态,我经过一番角逐,考入了清华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技与创新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攻读管理硕士学位,其中有一个课程是《创新与商业化》。我在2014年初,提出的创新工程,其主要依据就是对在清华学的知识的融汇贯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对世界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扬弃与应用,是价值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这些理论对我启发相当大,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的管理,价值链体系梳理和构建,也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成本和消耗的新认识,这可能是巅覆性的。
叶荣明在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毕业感言
这些年来,我们推出的新举措尽管提法不同,但都是围绕实现企业利润,效益这个轴心展开的,都是要最大限度的实现降本增效目标。我们企业的绩效利润管理从分厂部门拓展到车间、班组,覆盖了公司方方面面。我们化亏损为微利,化微利为小利,化小利为大利,强调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利润单元,每个人、每个单位都是公司降本增效的战斗员。由于我们坚定走创新发展之路,锻炼提高了干部职工适应和应对“微利时代”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企业的发展日趋平稳向好,经营业绩也不断提高,2015年公司实现纯利润1.5亿元,今年1-7月份企业实现纯利润已超过7000万元,阜宁澳洋的盈利能力已跃居行业前三甲。
这几年公司优异的经营业绩是在市场长期低迷不振、装备老化的情况下取得的。我们总结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观念的转变和持续推进的创新实践。是创新把阜宁澳洋这只名不见经传的业内丑小鸭,蜕变成为一只展翅高飞的白天鹅。
6
建设绿色澳洋,勇担社会责任
阜宁澳洋科技是怀揣着绿色梦想而来的,我们立志要造福阜宁人民,用实际行动保护好阜宁的蓝天碧水。因而在建厂之初,我们就把环保先行,生态立企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不懈追求。我们投入上亿元,与生产线同步建设了4万吨污水处理厂,坚持生产污水达标排放。
二期10万吨粘胶生产线开车之后,我们又投入了2000余万元,对废气制酸系统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洁净化生产水平。为了提高园区企业的整体环保意识,2011年初,我在一次县领导组织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倡导园区企业要从我做起,签订保护大沙河公约。我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促进了大沙河保护公约和废气废水达标排放承诺书的签订。
我们说到做到,在公司把环保作为一项事业来做。2011年在企业遭遇市场严冬,生存尚且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不改初心,投入8000余万元新上二硫化碳吸附回收项目。这是一项改善废气排放水平,循环利用资源,兼顾两个效益的利好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应,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环保的要求不断提标升级,阜宁澳洋自加压力,积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2015年我们先是投入4000余万元对热电厂锅炉烟气进行脱硫脱酸改造,使之完全符合现行的环保排放标准。9月份,又投入3000余万元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提档改造,增建了多功能 反应池,终沉池和排放池,使治污环境得到了深度处理,大大提高了污水达标排放的水平。为了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行动常态化,我在公司还发起了“绿色生产,源头治理”活动,并将其纳入企业的常态化管理,使环保这项关系企业生存发展,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大事成为了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
7
十年磨一剑
发展永远在路上,阜宁澳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十年磨一剑!十年来,阜宁澳洋人在集团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在阜宁百万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创下了辉煌的业绩。然而成绩已属过去,发展没有终点,创新不能止步!阜宁澳洋人决心要为实现百亿澳洋,百年澳洋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近期阜宁澳洋正在规划实施两条16万吨生产线三期工程项目,这项投资14亿元的项目建成,阜宁澳洋科技粘胶纤维的总产能将达到33万吨,且产品定位在高端棉型短纤上,其市场容量更大,前景更为广阔。
三期工程建成,阜宁澳洋的规模化效益将更加突出,产品结构将更加优化,企业在行业中将更有话语权。此外,我们正在积极申报投资新上年产1000吨的芳纶新材料项目,该项目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市场潜力巨大,是国家重点鼓励扶持发展的项目,我们公司完全具备上马此项新产品项目的条件和能力。可以满怀信心的预测,随着三期工程和新材料项目落实,阜宁澳洋将会迎来又一轮大发展新时期。
十年光辉岁月,十载砥磨一剑,十年风霜雪雨,十载春华秋实。阜宁澳洋十年间为当地贡献GDP150亿元,累计上缴税收2.8亿、发放工资4亿元、社保7600万元 ,直接和间接拉动地方经济,尤其是三产行业贡献巨大,带动了物流、餐饮、房产、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等。
新的前景,新的机遇,新的期待。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携起手来,奋力拼搏,把阜宁澳洋建设成为一颗更加璀璨的企业明珠!
清华-澳国立MOM
中国第一个“科技与创新方向”管理硕士项目
名校强强联合 办学堪称典范
课程引领前沿 学位国家认可
荟萃国际名师 立足本土特色
培育管理精英 助推企业发展
▼
清华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技与创新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于2003年”经教育部【教外综函(2003)48号】、国务院学位办【学位办(2003)145号】批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批准书编号MOE11AU1A20030416O),于2004年正式启动,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部全权负责运营,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八期,共有990名来自国内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学习,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管理人才。科技与创新管理硕士项目第十九期将于2017年1月5日正式开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